清
明
时
节
缅怀是为了记住来时路。
又到了清明时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从吃不饱到吃的好,人民更加注重高品质的生活,中国式现代化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裕,强调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加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和幸福感。
“梨花风起正清明”,我们再说“清明”。
我们想起如何有清明节。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晋公子重耳当初流亡几近饿死,多亏忠臣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重耳才得以续命。重耳得知后,感动不已。后重耳返国,成为晋文公。介子推则带着母亲,去山西绵山隐居。晋文公听说后寻找介子推,但介子推避而不见,为了逼他出来,晋文公意欲放火烧山让他出来。谁知火熄灭之后才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被烧死在一棵柳树前。介子推临死前留下的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见状,悔恨恸哭,为纪念与感恩介子推,定此日为“寒食节”,每年的这一天,全国禁止生火,所有人都要吃冷食。次年,晋文公率领众臣登绵山祭奠,发现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同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的"感恩节“。人尚如此,我们怎能忘记现在幸福的生活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想起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浓缩了中国人民革命史,150字的碑文字字如金,声声如耳!“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主线是近代以来,那些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及实现国家强盛以及人民富裕而英勇奋斗、艰辛探索的仁人志士。这些仁人志士,均是中国的人民英雄。如果说碑文是宏观的,那么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是不是生动的呢?
我们想起林觉民的《与妻书》。这是一封遗书,道尽了缱绻缠绵的深情。这是一封情书,写尽了民族危亡的忧愁。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而宁愿舍弃小家,这是什么样的家国情怀。“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为了不负天下人只得负你,林觉民对这纷扰的世界有着太多的眷恋他放心不下自己的妻子,他想见一见那还未出生的孩子,然而在国家存亡之时,林觉民只是擦干眼角的泪水直面这未知的战斗。用自己的生命唤醒国人。情真意切,字字泣血,令人动容。没有国,哪有家?
我们想起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这篇文章是方志敏烈士写在自己入狱后写下的,在整篇文章里,他以一种近乎兴奋的语气阐述着自己对可爱祖国的热爱。至于那些在狱中所受的折磨则在轻描淡写间一笔带过。“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中国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起了一座万里长城和开凿了几千里的运河,这就证明中国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如今这片大地正如他所愿,经历过漫长的苦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属于自己的伟大复兴。他想建设中国的愿望当时都无法实现,我们做为现在的建设者,怎么能懒惰呢?
我们想起毛泽东《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张思德大会上的讲话。《为人民服务》发表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十分艰难的时刻。文章中提到的主人公张思德,是一位29岁的普通战士。“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为人民服务》发表时,时局艰难,如何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前路漫漫,需要信心也需要勇气。任何时候,我们要做成一件事,都必须学会处置各种困难的局面,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被困难吓倒,从困难中看到光明。这不正是平凡中蕴含着伟大,伟大中孕育着普通吗?
我们想起习近平《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这篇文章是习近平同志2002年发于当年第12期的《全国新书目》杂志,“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基层离群众最近,最能磨炼人。七年多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获益匪浅,同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为成长进步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人民”二字。他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富人文情怀的时节之一,不仅仅承载着追思,也饱含着对生命的礼赞。
“人间正道是沧桑”,忆往昔,中华民族经历了多少的挫折、坎坷和磨难。“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铭记是为了更好的向前!
版权所有:获嘉县人民检察院版权所有
获嘉县人民检察院地址:获嘉县人民检察院 备案号:京ICP备10217144号-1
主办单位:获嘉县人民检察院 技术支持:正义网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