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该上八年级了,假期推荐的书目有《红星照耀中国》,我之前就读过,早就想写一些东西了,但是一直找不到切入点,前几天单位组织“迎八一”主题党日活动,观看了《1950他们正年轻》,忽然觉得两点之间具有关联之处。
《红星照耀中国》中展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是这部经典著作最震撼人心的精神内核。埃德加·斯诺通过他客观而深情的笔触,向世界揭示了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群革命者前赴后继。这种信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坚定。斯诺观察到,红军战士和党的干部普遍具有学习热情,即使在长征途中、战斗间隙,也在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这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他们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二是目标明确。他们深信自己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为了推翻压迫、剥削,建立一个没有阶级、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新中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远大的理想赋予了他们超乎寻常的毅力和牺牲精神。斯诺多次被他们对未来的清晰描绘和坚定信心所打动。
三是为人民服务、解放劳苦大众的深切情怀。共产党的信念深深植根于对工农阶级的认同和对他们苦难的深切同情。他们的斗争目标不是为了个人权力,而是为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和一切被压迫者的解放。 斯诺亲眼见证了红军与普通百姓之间真挚的情感联系。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帮助群众生产劳动,分田地,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这种“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信念转化为实践的最直接体现,也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四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钢铁意志。在长征的史诗般历程中,在陕北贫瘠的黄土高原上,在国民党重重封锁和军事围剿中,共产党人展现出了惊人的乐观和韧性。斯诺笔下的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领袖以及普通红军战士,都充满了革命的豪情和必胜的信心。
五是甘于清贫奉献。斯诺注意到,从领袖到士兵,生活都极其简朴。官兵平等,没有特权。他们追求的不是物质享受,而是理想的实现。这种为了理想甘愿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的纯粹精神,深深震撼了斯诺。
六是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斯诺通过与毛泽东等人的深入交谈,敏锐地捕捉到中国共产党人并非教条地照搬苏联经验,而是深刻认识到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论述(如农村包围城市),体现了这种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这本身就是对信念的一种科学态度。
再看《1950他们正年轻》,这部电影以亲历者口述历史的形式,将镜头对准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青年志愿军战士。影片中展现的信念,与《红星照耀中国》中共产党人的信念一脉相承。他们的信念核心可以概括为:
“保家卫国”的钢铁誓言。面对美军越过三八线、轰炸中国边境的威胁,刚刚从战争废墟中站起来的新中国面临生死存亡。影片中老兵们反复强调:“我们不是好战,是不得不打”,“不去打,敌人就要打到我们家里来”。这种对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新生人民政权的捍卫,是支撑他们走上战场的最根本、最强大的信念。这信念超越了个人生死,是对家园和同胞最深沉的爱与责任。
对新生人民政权的忠诚与守护。这些青年大多在旧社会经历过苦难,亲眼目睹或亲身感受过国家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屈辱。新中国的成立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他们参军,是带着“保卫来之不易的新中国”、“不让旧社会的苦难重演”的强烈使命感。这份忠诚,指向的是代表人民利益、带领他们翻身解放的党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革命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影片中黄继光舍身堵枪眼、邱少云烈火焚身岿然不动,以及老兵们讲述的一次次惨烈战斗、战友的牺牲,无不体现着为了胜利、为了战友、为了任务,甘愿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信念。这种英雄主义不是盲目的,而是源于对战争正义性和集体目标的高度认同。“我们是一个集体”,在极端残酷的环境中,战友之间的生死情谊是支撑下去的重要力量。老兵们回忆战友牺牲时无不哽咽落泪,这份情谊本身就是信念的一部分——为死去的战友报仇,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
朴素而坚定的国际主义精神。“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个口号本身就蕴含着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他们深知,抗击美帝国主义在朝鲜的侵略,就是在保卫中国的东北大门,也是在支援朝鲜人民的正义斗争,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这种超越国界的正义感,是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春无悔的奉献与牺牲。“最可爱的人”——影片中的主角们,当时大多是十几二十岁的青年,本应是读书、恋爱、憧憬未来的年纪。他们却毅然奔赴冰天雪地、炮火连天的异国战场。他们的信念里充满了青春的热血、理想主义的光芒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他们相信,自己的牺牲能换来祖国的安宁和后代的幸福。影片中老兵们回忆青春时的笑容与讲述牺牲时的泪水交织,正是这种“把青春献给祖国”信念的最动人诠释。
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我们打仗是为了以后不打仗”。 经历过地狱般战争的老兵们,比任何人都更懂得和平的珍贵。他们浴血奋战的终极信念,就是打出一个和平的环境,让祖国不再受欺凌,让子孙后代能生活在没有硝烟的阳光下。这份对和平的渴望,是他们忍受一切苦难的精神支柱。
从黄土高原的窑洞到朝鲜战场的冰原,从“红星”到“最可爱的人”,变的是时空战场,不变的是“人民至上”的初心与“甘为信仰献身”的赤诚。两部作品共同证明: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是经战火淬炼的生存哲学——以精神信仰弥补物质差距,以人民情怀超越个体生死。这种信念在《红星》中点燃星火,在《1950》中化为烈火,最终锻造出一个民族独立自主的脊梁。
版权所有:获嘉县人民检察院版权所有
获嘉县人民检察院地址:获嘉县人民检察院 备案号:京ICP备10217144号-1
主办单位:获嘉县人民检察院 技术支持:正义网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