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检察快讯     院情概况     机构设置     检务公开     科技强检     队伍建设     预防犯罪     专项活动     检察文苑
网上咨询平台
12309中国检察网
案件信息查询系统
代表委员联络平台
院领导介绍
中国检察听证网
当前位置:首页>>专项活动
880号麦穗|共探数字检察理论实践融合新路径——“检校合作”数字检察研究论坛
时间:2025-05-11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法律沙龙

为深入贯彻落实最高检关于数字检察战略的部署要求,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与高等学校合作的意见》精神,获嘉县人民检察院立足本地实际,积极探索“检校合作”新模式,推动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深度融合。近年来,获嘉县依托“中原农谷”战略布局以数字检察研究基地为纽带,联动高校智库资源,构建“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的数字检察工作格局,助力乡村振兴与法治建设协同发展。


获嘉县院本期880号麦穗·法律沙龙邀请高校及法律实务专家“以数字检察研究基地为抓手,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为主题共探“检校合作”新模式,既是落实国家关于“产教融合”“数字赋能”政策的具体实践,也是深化检校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旨在通过学术研讨与实践经验交流,进一步凝聚检校智慧,围绕数字检察技术应用、检校合作创新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推动数字检察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司法实践深度融合。


本期召集人 董传举

河南师范大学

法学院教学秘书

?

?

?


胡国良

获嘉县委常委、

组织部部长

法学研究需兼顾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近年来,司法实践与法学理论的融合成为法律界重要议题,检校合作作为校地合作的关键环节,构建了实务与学术的互动桥梁:既为检察机关提供智力支持,又为高校师生搭建实践平台,让实务经验与学术智慧相互碰撞、相互促进,实现双向赋能。当前,检察机关依托河南省数字检察研究基地,联动数字智慧农谷构建多跨协同应用场景,研发应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助力中原农谷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区。这一实践既推动了理论创新,又拓展了检察职能,更服务了乡村振兴战略。希望大家以此为契机,以校地合作为抓手,聚焦理论与实务难点,深入研讨、凝智聚力、建言献策,深化多元检校协作机制,赋能高质效检察办案,助推乡村振兴!

岳修社

获嘉县委政法委

常务副书记

本次检校合作论坛以数字检察研究基地为纽带,将高校的学术智慧与检察机关的实务经验深度融合,正是产教协同的生动实践。获嘉县作为中原农谷核心区,正以数字技术赋能法律监督与乡村振兴,通过构建多跨协同场景、研发大数据模型,既提升了检察办案质效,也为智慧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未来,希望政法机关与高校进一步深化合作:一是聚焦县域发展需求,推动数字检察技术在涉农法律监督、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二是完善“产学研用”联动机制,培养既懂技术又通法律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拓展检校合作外延,联动企业、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形成服务获嘉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的法治合力,为县域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牛卫军

获嘉县人民检察院

党组书记、检察长

近年来,获嘉县院依托“数字检察专班”,创新构建“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系统治理”的监督模式,在国有财产保护、虚假诉讼监督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我院积极践行最高检与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与高等学校合作的意见》,深化检校协同育人机制,与河南师范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高校共建实习基地,推动法学理论与检察实务深度融合。未来可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智库建设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

胡光

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副院长

未来检校合作应在现有基础上深化推进,一是强化教学资源整合,依托河师大法学院优势,落实“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机制,系统整理实务素材,打造特色精品课程;二是加强前沿课题研究,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热点难点,联合实务界开展理论攻关,形成高质量成果,并建立典型案例分析机制;三是深化合作执行,通过共建实践基地、组建师生团队、加强媒体宣传等方式提升参与深度;四是优化保障机制,结合政策支持与历史经验,整合法学院、计科学院资源,与市检深化协议内容,推动检校合作走深走实。

李艳翠

河南师范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副教授

当前,法律科技正深刻重塑司法实践生态,检察机关亟需在理论创新与技术落地的交汇点上开辟新路径,作为一名计算机方面的学者,有以下几点看法,一是以技术赋能为核心,开发智能辅助系统,推动法律科技升级,通过开放交叉学科合作、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专业化研究团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验证,确保技术落地的科学性与可靠性。二是注重机制创新,深入分析业务需求,使技术研发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提升法律实务的运行效率。三是推动生态共建,构建法律科技发展共同体,协同应对行业挑战,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制定技术伦理规范,平衡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黄龙

获嘉县人民检察院

党组成员

法学研究若脱离司法实践,难免陷入理论悖论。近期刘畅在权威期刊提出的“翻墙行为定性走私物品罪”观点引发争议,恰恰警示我们:法律研究必须扎根实务,避免逻辑推演脱离现实办案需求。检校合作的意义正在于此——通过携手开展课题研究、组织日常交流、选派实习生参与办案等更实举措,让学术与司法双向赋能。高校的理论创新需要检察机关的实践校准,而我们监督办案也需要前沿法学智慧支撑,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纸上谈兵”,确保法律研究真正服务于公正司法。

张素芳

获嘉县人民检察院

第一检察部主任

检校协同育才的创新模式有效打破了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之间的壁垒。通过开展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活动,构建“理论-实践”双向赋能平台,将鲜活的司法经验融入理论教学,既拓展了法律人才培养路径,又促使业务干警系统梳理和提升专业知识,为检察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未来可通过构建“实务进课堂 理论助办案”的常态化合作体系进一步深化成效,一方面建立常态化学生实习机制,在检察机关设置固定实习岗位,让学生深度参与案件办理全过程,在真实案件中锤炼实务能力;另一方面共建疑难案件专家论证机制,组建由高校学者和实务专家组成的智库团队,促进学术智慧与司法经验的有机融合。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新时代法治建设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检校合作新路径。

崔会艳

获嘉县人民检察院

第二检察部主任

检校合作是新时代推进数字检察工作的重要引擎,需以专业化、智能化为突破口,构建理论与实务深度融合的协作机制。具体可从四个方面推进:一是建立动态专家智库名录,按医疗、建筑、金融等专业领域分层、分类储备高校人才,通过“专家+数字技术”双轮驱动提升办案质效,提升案件审查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二是完善专家辅助审查机制,在重大疑难案件的听证、论证环节引入专家意见,将专业权威转化为司法公信力;三是强化类案监督的数字化治理,联合高校研发类案监督模型,推动监督模式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转变;四是深化数字检察研究基地的枢纽作用,开发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同时通过检校互聘、专题培训等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促进学术研究与司法实践的良性互动。

贾慧莹

获嘉县人民检察院

第三检察部主任

未检工作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专家学者的智力支持。未检案件涉及复杂的法律适用和社会治理问题,需要法学专家提供专业的法理分析,帮助我们准确把握立法精神与政策导向。同时,数字检察战略为未检工作开辟了新路径——通过数据建模、智能筛查等技术手段,我们能更精准地发现案件线索、评估干预效果。但技术只是工具,关键在应用,希望检校合作能进一步深化,借助高校的学术资源和数据支撑,构建更科学的未检大数据监督模型,真正实现“业务主导、技术赋能、重在实效”,为未成年人保护提供更坚实的司法保障。

孝轩

获嘉县人民检察院

第二检察部干警

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第一学历的检察干警,我有幸参与了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的实践应用,该模型在民事审判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能够实现快速识别和精准定位违法线索。去年到市院参加省院检察技术信息处副处长马飞主持的数字检察推进会后,我个人对这项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也意识到,对于数字检察工作,基层单位普遍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其核心问题在于对数字检察价值的认知尚不到位。值得期待的是,随着上级部门的常态化工作推进和针对性指导,相信此类创新型应用的实践效果将得到持续提升,最终实现从技术赋能到治理提效的跨越式发展。


董传举

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教学秘书

各位同仁,数字检察的未来离不开“检校合作”的智慧碰撞与生态共建。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与新乡市检察机关检校合作已长达八年,双方在特色精品课程打造、实习基地建设、前沿课题研究、疑难案件研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等多领域展开了深入而又广泛的合作。下一步,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将继续整合法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资源优势,结合检察机关实务数据与场景需求,继续探索检校合作发展新路径。让我们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凝聚学界与实务界的合力,既聚焦技术赋能的理论突破,又深耕机制创新的实践土壤,携手构建开放、安全、可持续的法律科技生态。相信通过多方协作、多维探索,我们必将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检察发展新路径,为司法现代化注入更强动能!





版权所有:获嘉县人民检察院版权所有

获嘉县人民检察院地址:获嘉县人民检察院      备案号:京ICP备10217144号-1

主办单位:获嘉县人民检察院    技术支持:正义网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